“昨天的24个问题中,我们排在第一个汇报,足以看出市委、市政府对于先进制造业的重视。下一步,我们要对照会议要求和提出的具体问题,用好‘四张清单’有效手段……”8月20日,威海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乔新跃主持召开部门会议,将新的任务部署到了具体科室。
2021年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推进(评估)会议召开后,威海市工信局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聚焦会上提出的“做好十条重点产业链‘链长’与‘链主’企业的互动”“做好政府和企业的互动”等问题展开探讨调研,将打通产业链条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子。
打通产业链条是一篇大文章,从小切口着手才更有对策性和针对性。就在推进(评估)会议召开当日,威海市工信局组织召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暨产业协作座谈会,邀请全市13家电子信息企业坐到一起畅所欲言。会上,生产端的银创微电子等企业与应用端的新北洋集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产业链的核心是“链主”,新北洋集团正是我市打印设备与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对照推进(评估)会议指出的‘链主’企业的问题,我们适时举办对接会议,组织整机生产企业和配套产品企业进行对接,帮助‘链主’企业解决急需的芯片短缺难题,通过政府力量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整合。”威海市工信局电子信息科负责人李培伟说。
李培伟介绍,对照推进(评估)会议要求,威海市工信局正加紧与新北洋集团等“链主”企业展开进一步对接,计划利用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优势建立关键零部件采购联盟,引导其他企业参与,进一步发挥我市“链主”企业作用,加快与产业链上其他企业串联,从而促进先进制造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
一方面抓紧解决会议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要自己主动寻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评估)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题目理解透,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找准确,拿出切实可行、创新突破的解决办法,靶向施策、有的放矢。眼下,工业互联网正成为市工信局自我剖析的切入点之一。

近年来,威海建成全省第二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迪尚、联桥、浦林成山等企业已经相继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进行尝试,但从全市层面看,工业互联网在非一线企业的应用并不多,应用领域还不够全面,两化融合程度有待深化。对此,威海市工信局已开始着手本年度的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并明确提出,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试点示范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将工业互联网应用向“龙头企业”外倾斜。
解难题,要解到“点子”上。威海市工信局工业互联网科科长曲小康介绍,政策的引导将有力带动更多有能力但动力不足、或是有意向却缺乏资金的企业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应用中来,从而破解我市工业互联网现存的短板。
对照自我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对症下药”将起到更好的成效。根据区市申报情况,威海市工信局将对项目库内企业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扶持项目名单,引导各企业形成数据互联的数字化体系,在“先进”二字上下好功夫、见到成效。
■一把手表态
威海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威海市委工业工委书记 乔新跃
着手解决两个问题,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先进制造业发展确定为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强化制造业核心地位、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市工信局将以问题为导向,谋划实施“四个行动”,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全市骨干企业在复杂的形势下,仍保持着高速度增长,其中冲击新目标的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增长速度保持着在20%以上;从投资项目来看,威高、光威等龙头企业仍是我市投资的主力军,项目投资持续增长。我市的规上工业增长值仍有深厚基础。
聚焦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威海市工信局将谋划实施“四个行动”——以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解决企业不大、不强、不优的问题,以智能制造攻坚行动解决企业生产效率不高、招工难、标准不一的问题,以产业补链强链行动强化产业链思维和“三链”协同理念,推动打造优质产业生态,以政策服务优化行动强化企业的发展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而针对会上提出的“链长+专班”机制落实不彻底以及链长和链主、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市工信局将按照问题导向,发挥好先进制造业发展牵头单位的作用,把每月调度的情况、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支持的政策进行整理,在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链长及主管部门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促进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出台政策、解决问题,更加精准地为企业提供支持。
先进制造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本。今年,威海谋划提出了需要重点关注、着力解决的24项重点问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问题成为其首要问题。上半年,威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威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成果初步显现。
威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来,威海先进制造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193家制造业冲击新目标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5.1%、26.5%,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5.5%,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率排名全省第二。
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喜人。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梯次成长行动,威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家,全市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244家。

半年时间里,科技对企业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威海谋划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筛选确定了260个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着力解决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活动比例相对较低的问题。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比68.7%,较年初提高8.6个百分点,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07个,1至7月份,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7亿,46个项目达产。 下半年,威海市工信局将进一步谋划实施企业梯次培育、产业补链强链、智能制造攻坚、政策服务优化等“四个行动”,争取年内全市单项冠军、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突破300家,“十四五”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孙柯/文 王彦博/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本文来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